时间:2006.3.19 - 2006.2.30
第一章 win32基本程序概念
windows是一个“以消息为基础的事件驱动系统”。当系统内核捕捉到外围设备发生的事件后,将以一种特定的消息传递出去。而用户程序在接收到相应的消息后再做出相应的处理(否则系统以默认函数处理)。处理窗口过程的一般是窗口函数(window procedure)。Windows程序的执行流程如上图。
窗口函数习惯上称作回调函数,回调函数类似于C语言中bsearch
(二分法查找)函数的cmp
(用于比较两个元素的大小)参数:
#include <stdlib.h>
void *bsearch(const void *key, const void *base,
size_t n, size_t size,
int (*cmp)(const void *keyval, const void *datum)
);
想一想开发bsearch
函数的人怎么会知道两个元素的是什么,怎么比较大小呢?因此就必须留给用户要自己定义cmp
函数了!
回调函数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(不知道是否会用变参数的情况),不然可能会发生错误。回调函数一般都是由windows系统来调用,不是用户自己调用。在用户使用bsearch函数时,用户自己定义的cmp函数也是由C函数库来调用,不是自己调用。
回调函数的概念虽然在C语言中就已经存在,但使用的范围远没有windows中的这么广(其实在设计接口时,遇到某些有共性的未知操作就可以用传递一个函数的方法解决——例如遍历某个未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)。
回调函数在windows开发中得到推广应该是由其“以消息为基础的事件驱动系统”本质决定的。用用户要实现某个操作,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执行(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到相应的消息);系统则知道什么时候触发操作(因为消息由系统发出),但是又不知道操作的具体细节(操作是用户自己定义的)。在这种时候回调函数就成了用户和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——用户自己定义操作的细节,但是由系统在适当的时刻帮助调用。
因此,回调函数就成了“以消息为基础的事件驱动系统”系统平台上程序开发的核心!
为了向面向对象思想看齐,一般把回调函数也设计成类的成员。又因为回调函数有固定格式,不能随便修改,因此在类中要把它声明为static类型函数(这是利用了C++编译器不会为类中static
函数添加this
指针参数的隐含特征)。
在windows中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做出相应的处理:程序等待某个特定消息的发生,然后针对该消息做出特定的操作,如此而已!
第二章 C++的重要性质
面向对象有三个核心概念:封装,继承,多态。封装和继承这里不想细说,主要讲一下多态。
很多书里都说多态是面向对象的核心(也不知道对不对)。在C++中支持多态的关键技术就是虚函数。虚函数的有些特征很怪异,这主要是和传统C函数比较而言的(如果没有传统的函数概念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)。
以前很多人用C语言(现在也有好多人用C入门),对C的执行机制很熟悉。C语言是一种高级的汇编语言,写一段代码就是一段代码,编译器不会暗中给你做什么手脚。即使编译器做也就是在初始化和退出的时候调用一些函数,这些用户都知道(fork、exec、exit……)。
关于函数这一块也一样: 函数参数是值传递——数组除外(数组传地址),为了支持变参数,参数是从右到左进栈,函数名就代表一个函数的入口地址,比较复杂一些的就是函数指针。
所以C程序员在调用一个函数的时候就根本想不出它会有什么出格的行为!
在C++中就不一样了,特别是虚函数,有时候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调用了哪个函数(真是麻烦)!
这种情况是由C++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性质决定的。如果你还是用C++编写C程序,那么它还是一个高级的汇编语言;但是如果你用C++编写(特别是有虚函数的)面向对象程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!
例如:
class A {
public:
virtual void display() { cout << "class A" << endl; }
};
class B: public A {
public:
virtual void display() { cout << "class B" << endl; }
};
void main() {
A *pa = new B;
pa->display();
}
执行的结果却打印是:class B
让人感觉不解的地方就是pa明明是类A的指针,却是执行了类B的函数(不可原谅)!!!其实有这种感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了一个形而上的错误:用C语言的函数行为来套用display()的行为。在此我想提醒一点:把C++当作一个新的语言,C只是参考,不是金科玉律,切记!!!
很多书上用什么动态绑定来解释虚函数(还保存了一张什么虚函数表),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了解一些C++编译器的实现细节。如果他们不知道C++编译器怎么实现的,他们怎么就知道就要用虚函数表来实现虚函数呢(而且用户也不可能知道每个编译器的细节)?
虽然C++编译器是一个黑盒子,但我们仍然可以用C语言中方法来模拟一个虚函数。我自己喜欢把虚函数看作一个函数指针,该指针初始值为NULL,每遇到函数的定义时就把该指针设置为新定义的函数的地址(当然派生类从基类中继承了这个函数指针)。这样,用户在通过函数指针调用虚函数的行为就很清楚了(如果不熟悉指针就不好办了)。又由于函数是类的成员,不是对象的成员,因此把虚函数看作static型的函数指针更准确。
第三章 MFC六大关键技术之仿真
其实除了消息外,其他的几个技术细节都可以看作是面向对象语言的特征。例如:对象的产生过程、动态识别 ……。动态识别、动态创建、序列化特征已经在JAVA等新的面向对象语言中得到支持了。如果不想了解编译器的实现细节的话,也可以不看。MFC本身特有的东西应该是消息的传播机制。当然这里还是要全部总结一下了(毕竟也是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了)。
1 对象创建
MFC中所有的类都继承自CObject
,创建对象时要考虑其父类的创建。个人觉得是这样一个规则(不知道对不对):创建对象之前要先创建父类,除非它没有父类!构造的函数的调用规则也是这样:如果有就先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(这是MFC,不是C++,不考虑多重继承的情况)。
这就像人类的繁衍:一个人要出生,他的爸爸妈妈肯定要先出生,除非他是第一个进化成人类的(或者是人工合成的)。
2 运行时类型识别
我觉得这里的识别有两种级别,打个比方:X是某个人,还是具有某个人的血统?
这个问题该问谁,怎么问?问X的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还是X自己?如果李四想知道自己身上是否有李世民的血统,是要亲自问李世民吗(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有多少后代)?
正确的办法是: 1. 把X设为李四。 2. X是不是李世民? 3. 如果X是就停止,并输出结果是。 4. 如果X不是,但X有爸爸,就X设成X的爸爸,然后转到2。 5. 如果X没有爸爸就停止,输出结果否。
在MFC中保存了一棵类的家族树,CObject
是根结点,其他的类都是他的后代(有几个特殊的除外,如: CPoint
等)。由于类的家族树存放的是类的信息——不是对象的信息,因此只需要保存一个就够了,所以MFC将这棵树保存为static
类型。
MFC类的家族树和数据结构中的树并不相同,普通的树通过跟结点就可以访问所有的结点(包括叶子)。但在MFC中却不行——它只能逆向地从叶子结点向根结点方向访问(从父结点访问不到子结点)。
我自己把这种树叫做逆树(和通常的树相反,好象是反物质一类的东东)。 其实在所有关于指针的数据结构中都有这种逆引用关系的存在。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单向链表中,从一个结点移动到后一个结点时,就回不到之前的结点了(除非你另外保存了它的地址)。在现实中也有很多这种情况:你可以知道你所认识的人,但却很难知道所有认识你的人——这是指针的不可逆性造成的。
MFC为了隐藏类的家族树的实现细节,定义了2个宏:DEALARE_DYNAMIC
和IMPLEMENT_DYNAMIC
。DEALARE_DYNAMIC
用于定义变量,IMPLEMENT_DYNAMIC
则进行相应的初始化,宏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书中代码。
我比较感兴趣的是AFX_CLASSINIT
的初始化过程,代码如下:
static AFX_CLASSINIT _init_classname(class_name::classclass_name);
struct AFX_CLASSINIT {
AFX_CLASSINIT(CRuntimeClass *pNewClass);
};
AFX_CLASSINIT::AFX_CLASSINIT(CRuntimeClass *pNewClass) {
pNewClass->m_pNextClass = CRuntimeClass::pFirstClass;
CRuntimeClass::pFirstClass = pNewClass;
}
由于_init_classname
是静态的AFX_CLASSINIT
类型,因此在定义的时候自动的调用AFX_CLASSINIT
初始化操作从而将pNewClass
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到了CRuntimeClass::pFirstClass
链表的开头(这个pFirstClass
链表在动态识别中还用不着)!
这很有点像一种静态的初始化操作——AFX_CLASSINIT
在运行之前已经被自动地完成了。当然AFX_CLASSINIT
和静态初始化还是有些区别的:我感觉静态初始化应该是在编译时被调用,而不是在执行时被调用。这应该算是C++中一些很晦涩的技巧吧
pFirstClass
链表是通过AFX_CLASSINIT
自动初始化的。但是class_name::classclass_name::m_pBaseClass
指向的同宗链表则完全是手工初始化的(通过宏传递的参数)。在同宗链表中每个类和它的父类都可以用确定名称直接访问(静态的类别型录网中的每个CRuntimeClass
都可以通过一个确定的名称直接访问——不必要从pFirstClass
开始遍历)。
补充一点:定义CObject
类时要手工生成pFirstClass
链表和手工初始化CRuntimeClass
。
3 动态创建
MFC也定义了2个宏:DEALARE_DYNCREATE
和 IMPLEMENT_DYNCREATE
。
要动态的生成对象,首先要知道对象的初始化函数,在MFC中采用在CRuntimeClass
中保存函数指针的方法来实现。保存指针等操作的代码也是在宏中加入的(MFC要求要有一个空参数的构造函数,个人觉得也可以让它们传递一个void型指针)。
上面说过,在动态识别一个类时不需要pFirstClass
链表,因为类是沿着它的同宗路线比较(这也是一种隐含的链表)。但是动态创建就需要了,因为它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,因此要遍历pFirstClass
链表中所有的已知的类,直到找到与自己相符的类型。如果查找成功则通过指针调用初始化函数来创建对象(指针为NULL
则不能创建),否则就无法动态创建。
在强调一点:这是MFC——不是C++,所有的类都是从COject
继承而来(个别类除外),因此他们如果存在就一定被保存在pFirstClass
链表中。如果你要是另起炉灶,随便派生自一个类,又使用了DEALARE_DYNCREATE
和IMPLEMENT_DYNCREATE
宏,那情况就糟糕了,pFirstClass
链表可能被彻底的破坏,那COject
的什么特性就都没了(切记)!!!
4 序列化 Serialize
序列化就是要支持对象的动态存储与恢复(像打开一个网页,然后自动下载一个未知的程序到你电脑上运行……)。个人感觉,序列化和动态创建应该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核心!
以前数据存放之后就是死的数据,数据的操作要靠其他的程式来支持——就是那种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。面向对象数据库则比较有意思:数据放进去之后,再拿出来的话还可以自己活动,甚至自己生长、演化!!!
序列化中关键的技术是:在保存数据本身的同时,还要保存数据的行为——也就是对象的行为(或者是类的信息)。有了数据的行为就好办,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对象动态创建问题。
关于对象的行为保存细节很多,但基本上就数据库中数据组织的那一套(关键是要看怎么应付复杂的硬件环境)。
其实面向对象东西只是更高一层的抽象,为了简化大型项目开发的难度,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过程性的操作上——毕竟所有的程序都运行在冯.诺依曼机器上(这本身就是顺序运行的机器)。在MFC中更是许多与问题无关的细节,让开发人员集中精力解决最核心的问题。
5 消息
消息是windows程序开发的核心概念,程序的行为不再是像以前那样——用户只需要安排好事情的内容,不需要安排什么时候去做事情。在收到系统通知的时候就去做事情,没收到通知的话就先歇着(看来机器就是喜欢偷懒呢)。这很像我们人的行为:如果没有人给我分配任务,我就休息。
消息在MFC中的传播机制很复杂(我自己是没高清楚),一般可以分2种类型:一是只能向父类传播的消息,还有可以横向传播的消息。向父类传播的消息的行为很简单(和动态识别的路线相似),一路向上直到CCmdTarget
,就完成任务了。可以横向传播的消息有固定的传播路线(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),在书中有具体的描述,最后也是到CCmdTarget
,但是中途要走了很多弯路(走弯路是为了让别人拦截)。
关于横向消息在不同类之间的跳跃机制还没有搞清楚,我自己估计是借助了几个类中变量(不知道对不对),代码如下:
class CWinApp : public CWinThread
{
public:
CWinApp *m_pCurrentWinApp;
CWnd * m_pMainWnd;
}
class CFrameWnd : public CWnd
{
public:
CView *m_pViewActive;
}
class CView : public CWnd
{
public:
CDocument * m_pDocument;
}
借助m_pCurrentWinApp
, m_pMainWnd, m_pViewActive
, m_pDocument
可以轻易地实现在不同类之间的移动,因此实现消息的固定传播路线也就比较容易了。
注意:由于MFC是一种Application Framework,它之间的类是强耦合的,类之间是有生命联系的,因此可以融为一体,所以可以借助m_pCurrentWinApp
, m_pMainWnd
, m_pViewActive
, m_pDocument
的相互配合(就象人的各个器官相互协作一样),达到目的。
第三章小结
大的方面说不清楚,只是想提醒一下那几个宏的用法。以前在C中总是想让宏模拟函数的行为,使用的时候也照着函数的习惯用。比如:
#define swap(a,b) do { \
long t = a; a = b; b = t; \
}while(0)
void main(void) {
int a = 1, b = 2;
swap(a, b);
}
我们不自觉地就在swap(a, b)
后面加了‘;’
(好象它就是一个函数),但MFC中的宏并不是这样。在MFC中要严格按照宏的定义使用,否则可能存在危险。当然,如果能用向导生成就最好了,省得烦心。另外RUNTIME_CLASS(class_name)
用于获得类的CRuntimeClass
静态成员。
第四章 VC++的集成开发环境
这一章不知道说什么,经常使用吧。
第五章 总观Application Framework
这里也不知道说些什么,太抽象了,我想每个人的体会可能都不一样。
第六章 MFC程序的生死因果
这一章只要能把294页的流程图搞清楚了就差不多了(中文简体第2版),当然也要把消息机制融入其中(以及回调函数)。
第七章 简单而完整:MFC骨干程序
介绍了一般框架所需要的类(如图):